「18歲以下看兒科」、「37歲以上女性難受孕」,少子化趨勢改變兒科、高齡產婦年齡定義,婦兒科也快要變成少數族群,形成惡性循環。
16歲林小弟某晚因藥物副作用被送急診,和喘不過氣的嬰兒、高燒不退的幼兒,擠在觀察區過了一晚。第2天林先生帶著兒子,從急診轉介至小兒精神科門診,和一群小學生擠在診間,林先生納悶,我的孩子是「大兒」,醫院會不會搞錯了?
林先生沒有搞錯,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林應然指出,以前兒科治療15歲以下病童,這幾年擴大為18歲以下,家長不用擔心,兒科可處理「1000多公克到70、80公斤的孩子」,視情況再轉介到大醫院小兒次專科治療疑難雜症。
幾年前,開業小兒科醫師石賢彥,進修家醫科,開始兼看成人病患,現在多了3歲年齡層並不能讓小兒科人力回春,反而是孩子生得少,家長更挑剔醫療品質,兒科辛苦又容易發生醫療糾紛,醫院的住院醫師人力失血止不住。
林應然說,不僅是農業鄉鎮醫院急診找嘸兒科醫師,現在除了少數醫學中心,連都會區醫院也找不到兒科住院醫師值夜,主治醫師只好白天看病,晚上輪值,中南部和花東部分醫院,主治醫師還要隨傳隨到,待命急診。
小兒科人力成本高,只用縮小版醫材、診間準備玩具是不夠的,光替小朋友打針抽血就看得出經驗和人力都很重要,因此兒科難以其他專科競爭,結果台灣唯一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因醫院評鑑而收攤,兒科必須要靠健保加成給付,才能撐下去。
衛生福利部次長林奏延坦言,孩子生得少,更要顧得好,台灣沒有醫學中心級的兒童醫院,是兒童福利的缺憾。
曾任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的他,這一年多來積極修改醫院評鑑標準,祭出政策鼓勵,已有9家醫院提出申請,樂觀估計大約有5家兒童醫學中心掛牌。
婦產科與兒科休戚與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閔照說,院方最近幾個月忙著裝修獨立樓層設置馬偕兒童醫院;然在產婦來院生孩子,住院醫師的人手卻很吃緊。
黃閔照說,今年婦產科界住院醫師訓練名額70人,只招收到40多人,有人只做3天就辭職,恐怕平均54歲婦產科醫師年齡又要上修,「主治醫師本來是將軍,只好當成小兵用」,全台灣大概只有10家醫院的主治醫師可以免輪值住院夜班。
今年9月,衛福部對婦兒內外急等5大科住院醫師每人每年12萬元的補助,希望加錢能夠留人,醫界的反映是對於想留下來的住院醫師不無小補,能否吸引更多新人加入,卻很難說。
另一方面,婦產科醫界推動的生育事故救濟已經上路,能否有效減少婦產科醫療糾紛,有待時間考驗;婦產科醫生們也呼籲政府,應該幫忙想生卻生不出來的不孕夫妻,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評估以菸捐補助不孕治療,但對能生卻不生的夫妻,卻要更高層的政策層級推動催生。
有些家長曾有孩子半夜發燒急診找不到兒科醫師的經驗,有的孕婦聽說沒有預約恐怕沒有醫師願意接生,如果少子化無法逆轉,政策未能留住醫師,或許有一天,婦兒科病房診間出現操著奇怪口音的住院醫師、醫療助理,民眾怎能不擔心。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