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商業周刊 - 專欄部落格文章
先進觀念 輕鬆掌握 
殺人犯是天生還是後天?科學有解
Apr 15th 2014, 10:41, by 葉菀婷(華藝編輯)

來源:viZZZual.com@flickr, CC BY 2.0

近幾年神經科學家的研究顯示,殺人兇手的腦結構與正常人不同。如: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Limbic sytstem)內,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的活化較低與杏仁核(amygdala)較小。前扣帶迴與痛覺、感受痛苦有密切相關,也是負責讓注意力投入負面的內在刺激;此處活化較低,代表行兇時無法感受到他人痛苦、自己也不會有愧疚感。

杏仁核,又名「恐懼中樞」,故名思義,掌管焦慮、驚嚇等負面情緒;此結構較小,代表行兇時依然能冷靜、冷血地進行。邊緣系統的控制力較薄弱,會引起基本的情緒障礙,如,容易斥怒、易冒險、冷血。而另一項發現,掌管「執行控制區」(executive function)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活化程度也有明顯的不同,於腦造影中顯示,兇手的於該區的活化程度較低,亦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一般人還低。

這麼說來,殺人犯都是天生的?我們只能怪罪基因與生物構造(biological structure)?

犯罪神經科學家,Adrian Raine有不同的見解。投入犯罪科學研究20餘年,一日興起,將自己的腦造影與犯人、正常人(控制組)做比對,赫然發現,自己的腦造影居然與正常人不同,反而與犯人的較相近。為什麼會這樣呢?

耶路撒冷審判

1961年4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6年,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庭中,舉行著全球注目的納粹戰犯審判。被告人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被困在玻璃製的審判區,後方有警察隨行,玻璃外也有警察區隔,這麼慎重的將他與法官、目擊證人、受害者區隔,全是因為他使用慘烈的手法消滅猶太人。

國際著名的政治理論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身為出生於德國的猶太人,遭逢驅離、逃亡的經驗,積極的爭取參與此次審判活動,並在《紐約時報》刊載,造成廣大的注意與反彈,日後集結出版《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鄂蘭認為艾希曼雖殘爆,但不是惡魔,是情境下的產物、是小丑。驅於強大的極權體制下、殘暴的環境下,他只會盲從,缺乏思考能力才是他真正的罪過。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bvo4o2861kqd 的頭像
    nbvo4o2861kqd

    線上遊戲排行榜2013/2014,進擊的巨人線上看,candy crush saga外掛,正妹寫真三圍

    nbvo4o2861kq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