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是經濟學家眼中的完美典範。
從高科技精密行業、貿易商品到大規模製造業,日本擁有顯而易見的競爭優勢。從二戰廢墟中復興的日本經濟表現,大大超越了歐洲經濟體的預期增長率。與處於相同絕對優勢的北大西洋經濟體相比,日本經濟增長速度要快得多。
20世紀80年代末主流的預測是,機械化、電腦化和機器人化將一一到來。政治和經濟壓力將引導更多日本行業經歷向機械密集型高生產率組織模式的轉變。
這一預測認為,日本的工作倫理將會持續,日本的高儲蓄率和低人口增長率,將讓它獲得顯著的資本密集,以及勞動生產優勢。此外,亞洲鄰近擁有大規模低工資工人儲備的國家,仍可讓日本實現地區勞動分工,既能充分利用其收入高、教育層次高的勞動力,也能將低技能、低工資因而也是低生產率的工作,外包給亞洲大陸國家。
在日本達到甚至超過西方水準後,全球經濟回報最高的行為,如:高科技行業研發、高端消費時尚、高端金融和公司控制,也開始日益向東京灣集中。
日本的人口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不可能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超級大國。但日本能夠彌補其與美國接近30%的人均GDP差距(以購買力平價衡量)。當時的普遍觀點是,到2015年左右,日本的人均GDP很有可能將比美國高出10%(以購買力平價衡量)。
這些情況都沒有發生。
如今,日本經濟的規模,比觀察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所自信滿滿地預測的少40%。當時所達到的人均GDP水準,即美國的70%,也變為不可逾越的高峰。日本全經濟相對生產率水準,也開始下降。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