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為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表示,「國家公祭日」是對南京大屠殺史的「第三次固化」。第一次,是「兩個法庭」(遠東國際法庭、南京法庭)關於南京大屠殺案審判,將南京大屠殺案作為一個判例;第二次,是在1985年前後,建館立碑編史,以物質的形態將其固化。這一次是以法律的形式、以國家的意志進行固化。
他說,它對於凝聚中華民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力量,以及反擊日本右翼勢力否定侵略與加害史實的言行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官方「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13日在南京主祭場外,在遇難民眾的「叢葬地」遺址也舉行了祭祀活動。198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曾在北極閣、東郊西窪子村、清涼山、五台山、普德寺、花神廟、上新河、挹江門、中山碼頭、漢中門、草鞋峽、燕子磯等13處叢葬地遺址建立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此後多年來,又陸續有叢葬地被發現和證實。現有的20多座紀念碑,有的是叢葬地,有的是南京大屠殺集中屠殺地,有的既是屠殺地又是叢葬地。
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張連紅說,「南京大屠殺分散在南京各個地方。每年紀念館都有悼念活動,部分大屠殺紀念碑也有悼念,但只是少數,很多紀念碑甚至不為人知。民間的悼念,是歷史本身的回歸。這些地方,我們應該呼籲市民前去緬懷、憑弔。」
朱成山說,南京曾先後五次發現並挖掘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遺址,「每一次遇難同胞叢葬地的發現,都是對當年日軍罪行的最好控訴,也是對中國人心靈的一次撞擊」。
為了蒐集更多散落民間的史料文物,今年年初起,紀念館就組織了七個國內徵集小組和兩個海外徵集小組,奔赴國內21個省市區的60多座城市,以及日本、德國、以色列等國,廣泛徵集文物。
1994年8月赴日本作證的夏淑琴,成為繼東京法庭之後第一位赴日本作證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回憶起那段往事,她說:「許多普通日本人都被日軍的暴行驚呆了,哭了。」如今夏淑琴七位親人的名字都被刻在了紀念館「哭牆」上。但作為孤兒,她只能在這面冰冷的「哭牆」上感受親人的存在。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Want something else to read? How about 'Grievous Censorship' By The Guardian: Israel, Gaza And The Termination Of Nafeez Ahmed's Blo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