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今天通過「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外界原期待頗深,但前行政院長謝長廷一句「沒有讓人很有感」,凸顯恐怕連黨內都不滿意。
民進黨2012年總統敗選後,黨內掀起檢討兩岸路線聲浪,但過程一波三折,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決定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時,為了黨內各要角是否參與,也花了一番功夫。
黨內經過近半年的9場中國政策擴大會議,廣邀黨內外學者專家,甚至包括藍營兩岸策士討論,期間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還拋出凍結台獨黨綱提議,讓外界矚目民進黨最後會端出什麼大菜。
不過,黨內對兩岸政策檢討幅度歧見甚大,與會者轉述,中國事務委員會下午的討論,甚至在要用總結報告、會議紀錄等名稱問題,就隱然有蘇謝交鋒意味。謝長廷說,他可以接受這份文件是9次華山會議的紀錄,但不能作為報告。
此外,原本由謝長廷主持的該場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中做成結論的「憲政共識」,也在會中遭推翻,除謝長廷重申「憲法各表」外,包括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前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等人都關切憲政共識的內容到底為何?對岸是否接受?
與會者表示,蔡英文關切這份文件對日後民進黨的對中政策有無幫助,也認為涉及國家定位、憲政共識的議題要慎重。
在黨內的折衷下,中國事務委員會下午通過對中政策檢討紀要,除了載明將積極參與兩岸交流,包括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以及將透過對法令的逐步檢討與修正,善待陸配、陸生與陸客,尊嚴生活等執行面外,基本立場都未改變。
主張「憲法各表」的謝長廷受訪時直言,內容不很明確,「沒有讓人很有感」。謝長廷明天還將對外論述,凸顯立場。
前陸委會副主委、政大國發所長童振源認為,這份紀要展現善意與積極態度,但是進展幅度有限;民進黨沒有調整既有的政治立場,大陸恐怕難與民進黨展開積極的交流。
民進黨最後沒有以通過報告來確立兩岸路線,僅以檢討紀要呈現,預留未來進一步修正的空間。前民進黨籍立委林濁水認為,「政策從寬、立場從嚴」是很自然的結論,但紀要不是結論,沒有什麼拘束力,民進黨努力了很久,沒做成結論很可惜。
兩岸路線的修正曾被形容是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最後一哩路,國安會前秘書長邱義仁也曾直言,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撕掉「逢中必反」的標籤。
不論是憲政共識、憲法各表,或是民進黨今天通過的折衷版本,「應該積極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就如同民進黨這份紀要所說,「讓台灣民眾相信本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除了文字、口頭上的宣示外,未來怎麼做才是關鍵。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