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是最終的江蕙「祝福」演唱會,果然引發全面的排隊與搶票現象。有人認為這再次證明台灣人一窩蜂趕熱潮的心態,有人則認為這不過是偶像演唱會搶票的翻版,只不過因為搶票的主力轉變成為中老年人,才會引起較大的關注。
也有人批判這突顯了每個世代都會沉迷與造神,老人沒比年輕人清醒到哪去。更有人把重點放在替長輩排票的年輕人身上,認為這次的「孝親」熱潮,正好可以讓資訊嚴重不對稱的兩個世代重建連結,拉近關係。
我認為上述看似對立的說法可以串連在單一的脈絡之下:這次的搶票風潮,是一種宗教式的「贖罪」狂熱。
只是看個演唱會,聽個歌感動一下,怎麼可以扯這麼遠?是要贖什麼罪?
不妨就從「造神」看起。宗教通常會「造神」,很多領域也從宗教學習造神的技巧。請想想下面這四種人類活動:造勢晚會(政治)、職業運動比賽(運動)、演唱會(流行文化)、朝聖或佈道大會(宗教)。
是不是很像?不論是人數,使用的器材,進行儀式,服飾與符號,音樂,甚至事前的宣傳準備與善後的處理,這四者都有相似的部份。
我們今日所看到的大規模集會活動,從上世紀初開始就不斷借用彼此的符號與結構,交互學習、發展,才會如此類似。而這類活動的主要架構是由宗教引領的。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